在很多黄骅人眼里,咱大黄骅自古苦海沿边,哪有多少历史文化可言。其实咱黄骅历史积淀深厚,文化资源丰富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!截至目前,黄骅共有国家级非遗1项,省级非遗14项,沧州市级非遗11个,共计26项,数量在全省各县当中名列前茅。下面就随小编目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容吧。
国家级非遗
麒麟舞 麒麟高大威猛,气势夺人。表演时,一红一绿,成对出场,金童玉女端坐其上。演出场面气势磅礴、雄风浩荡。↓
省级非遗
1.渔鼓 是一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,以群体坐唱为主,也有单人唱,双人唱。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,特色突出。↓
2.渤海渔村剪纸 题材丰富、构图灵动、富于沿海渔村生活气息,表达了渔家儿女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。↓
3.面花模子雕刻技艺 图案多为寓意吉祥的花卉、鱼、鸟等动植物。选用木质细腻、纹理密致的柳椴木,采用阴刻技艺,运用直刻、斜刻等多种雕刻刀法,通过选料、刨板等近十道工序制作完成。↓
4.面花制作技艺 分为和面、揉面等众多工序。,面花造型美观、构思独特,松软香甜,是黄骅人过年必备美食。↓
5.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分为发面、揉面等二十几道工艺制作而成,形美、味美、口感香甜,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。↓
6.贾氏青萍剑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,演练时,轻灵转折,潇洒飘逸。其动作轻而不浮,沉而不僵,具有极高的养生健身价值。↓
7.后街五虎棍 分为双人对打或多人双向混打,亦可排兵布阵,舞动起来似疾风暴雨,又如行云流水,既凶猛剽悍又灵巧多变。↓
8.白猿通臂拳 打法独特,攻防合理,具有较强的技击实战价值,其动作特点鲜明,功架舒展大方,套路结构严谨。↓
9.高氏迷踪拳 拳式古朴无华,讲究实用,强调内外兼修、刚柔并济。↓
10.桃园同乐会吹歌 分为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。曲目达70余个,既保留了中华原生态艺术;又满足了民间大众文化生活需求。↓
11.高家口古乐 保留了古代鼓吹乐“吹、打、拉、唱”的遗风,有坐乐和行乐两种主要形式,现有打、吹、唱三种乐曲及经文有一百六十余种↓
12.万二烧鸡制作技艺 采用传统烧制工艺,辅以20余种符合清真食品原则的天然香辛佐料和中草药,放入经年老汤煮制而成,体形丰满,色泽杏黄,嫩而脆香,肥而不腻,久嚼味长又兼具滋补食疗功效。↓
13.杨氏风船制作技艺 选取耐腐、耐磨木材。通过撂底、放站等工序制成。风船适应性强,船体轻便,抗风浪,安全系数大。↓
14辛立灶人工制盐技艺 分为淋盐、滩晒等步骤。产品粒大晶洁,颗粒均匀,质好味醇,久负盛名↓
沧州市级非遗
1.冬枣传奇故事 包含徐福、汉武帝、元世祖等著名历史人物与冬枣的众多故事,丰富了冬枣的文化内涵。↓
2.琳琅千金贴 对治疗骸腺炎、腮腺炎、乳腺炎、扭挫伤、风湿、增生等症疗效尤为突出,被誉为“一贴灵”。↓
3.王氏万灵接骨丹 系食醋熬制中药膏,配方主要由五倍子、乳香、自然铜、冰片、麝香等组成,有活血散淤、接骨续筋、消肿镇痛之功能。↓
4.王氏秘方西夏膏 为红褐色外用软膏,具有清热解毒、止血、止痛功能,对烧烫伤、动物咬伤、溃疮、创面感染、术后切口不愈合等具有显著疗效。↓
5.何桥八大碗制作技艺 八大碗分为有红髓、白髓、方肉、松肉、卷腱、丸子、鸡、鱼八道菜肴,为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、招待亲友的首选。↓
6.前韩传统狮子道具扎制技艺 用竹片、白布、苘麻、铁丝等制作而成,手艺复杂,成品后的狮子栩栩如生、气势夺人,十分精美。↓
7.海堡桅羽儿 俗称大羽儿,本为船上风向标。她龙头凤尾,呈吉祥之意,威武华美之合,是海堡人的精神图腾。↓
8.柔式八极拳 拳势简捷古朴,手法细腻,步法明晰;套路结构严谨,柔中寓刚,刚柔相济,动作特点鲜明,儒雅大气。↓
9.虾酱制作技艺 虾酱由盐和虾米腌制而成,呈黏稠状,气味鲜香,无腥味,酱质细腻。↓
10.糟梭鱼制作技艺 由海盐、小米粥,酒曲等腌制而成,口感细腻,清香酒香兼具。↓
11.前韩传统鼓乐 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,以单人击打为主,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镲、小镲等。既可单独表演,也是舞狮、秧歌、落子等传统节目的伴奏音乐。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