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华钞书记
作者:吕永森
至清华已是午后,寻戈革诗复制后,便急赴国图,花四十元的费,始知所至非古籍部。拿古籍部说明书二,北京地铁图二,抵西四下车,此距古籍部尚三华里有余。三人健步如飞,到古籍部仅一望其门,便觅住处。
一夜无话,晨起,即寻早餐果腹,不拘包子、油条、老豆腐,肚皮满了为止。然后,疾行至国图,进门直奔古籍馆,被保安拦下,说尚未开馆,须等。便等。这才有机会瞅上一眼,古籍部主体为古色古香的古籍馆,碧瓦琉璃,甚是庄穆。无数先哲心血汇聚于此,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圣地。时夏正炎,太阳已经老高,热汗透背。那心早已经变了虫,恨不能钻进去落户。终于,九点钟到,大步流星,就像被磁铁吸住的铁钉。进馆,先须办读者卡,这会出奇的镇定,稳稳地把身份证放在机器扫描区,卡便极自愿地滑到我们手中。存包,上楼,那脚步又轻又急。
阅览大厅内,老先生已经须发皓白,然而神情却极专注,在大眼镜下仔细扫描,那些年青人都衣着甚朴,沉浸在古书里不为所动,即如我们三人走进大厅,也无人好奇地打量我们。反是我们遭遇着了小小的麻烦,先是工作人员告知,古籍馆不准使用钢笔、碳素笔、圆珠笔等物抄录,自然我们带的数十支碳素笔没了用武之地,于是领取铅笔,销笔刀,橡皮等小学生用具。接着查找我们所需的《清芬丛钞》,因是首次,并不顺利,幸亏书恒兄极精通电脑,但到自书库提出书时,已是十一时半。坐好,打开笔记本,开抄,三人都是多时未动手写字的,仅二三小时后,便感到手腕酸麻,胀如枯木,字写得越发不像样,若日子一多,即是自己也定不认得。于是停下稍事休息,但并闲不着,又凑到电脑前查献县其他书目,果然,戈涛《街道条例》、陈祺龄《剑花龛诗影》等诸书呈于眼前,这才真正体会爱不释手做何解。但虽馋涎欲滴,也不得不先还回,只《清芬丛钞》即有十余册,遑论其他存世的献县古籍。此时,不禁感喟,献人常谓,献县文化已挖掘整理差不多,没什么新东西了。但如有我们三人这种心神志力,何愁这千年古文献之邦文事不兴?
多抄一点是一点,所以中午饭省却,午后二至三时,肚皮饿响,告诫自己忍耐,离闭馆已近,但又极不愿四时半的到来。无暇多顾,低头看着那一个个古老的文字,心中涌起无限的幸福感,不只献县文化,中国文化亦是在这种幸福感中得到传承。铅笔于纸上沙沙作响,每人手前均有削好的六七支笔,但一天下来,目力已经不逮,尽大力睁着,把每一个字都丝毫不差地抄在本上。终于收书时间到,当工作人员走到我们跟前提醒时,我们才发现馆内已别无他人。
抬头看看窗外,热气蒸腾,像澡堂子。没办法,只好走进澡堂子里,待第二天再进这避暑的圣境。出门领包,因我们是最晚的,工作大姐问我们所来何自,我们说来自河北献县,距此四百多华里。大姐或许不知献县在何地,但那眼神里分明是赞许的目光,并不因耽误了她的下班时间而有丝毫的怨怼。
回至住处,第一件事是计算这一天自十一时半到下午四时半所抄的字数,计有三万五六千字,每人均合一万一二千字。晚上睡前,三人又在一块把难以句读的诗词重新加以句读,方睡。唯所恨者,这次来,没带笔记本电脑,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古籍馆可以使用。